脈診與脈診儀

脈診是中醫診斷疾病的特有方法之一。透過三指把脈即可觀人體五臟六腑的疾病,但由於脈診是純粹主觀與經驗性指感的傳承,欠缺明確的定量、定性標準,令習醫者多所困擾。故中醫脈診客觀化的研究十分重要。
本文介紹了中醫臨床常見且實用的脈象,並且對於脈象形成的機理提出解釋,另外並對於脈診儀的發展史做一簡介,使人能瞭解脈診客觀化的歷史沿革。
 
一、前言
脈診是最具有中醫特色的診斷方法之一。以三指診脈幾乎是中醫學的標誌,從發展歷史來講,它幾乎和中醫學的歷史一樣悠久。它既反映了中醫理論特點又是中醫理論用于臨床實踐的一項具體方法,歷代的理論發展與臨床經驗不斷豐富著脈學的內容,時至今日,它仍然是中醫臨床診察不可或缺的一環。
通過脈診反映出來的人體全方位的信息系統的探索,對於找到中醫現代化發展的途徑是非常有意義的,它不但涉及心臟血管及血液,也包含了微循環、神經體液及全身對於環境刺激的各種反應、適應的問題,例如各種心臟疾病出現的不整脈、身體受到刺激後所產生緊張度增加的弦緊脈、動脈硬化所出現的堅澀不柔的指感及病危時所出現的十怪脈等變化。
但誠如王叔和於《脈經》所言:「在心易了,指下難明」1,脈診純粹主觀與經驗性指感的傳承,欠缺明確的定量、定性的標準,使得中醫脈診在現代醫學中,難以被廣泛使用,亦難以研究發展,甚至令學習中醫者多所困擾,視之為畏途。因此,中醫脈診客觀化、標準化的研究,就成為一項重要的工作,脈診儀的發展亦隨之應運而生,脈診儀是結合了電子技術、電腦科學及近代物理學,將中醫脈波圖形記錄後,加以分析,可做為臨床、教學及研究使用的儀器。而脈診儀發展至今,雖然未臻完美,但已經為中醫脈診客觀化邁進了一大步。
 
二、臨床常見脈象介紹
(一)依脈位分類
(1)浮脈:指脈搏顯現部位淺表,《內經》稱為毛脈。原意指出浮脈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如毛狀。後來因《脈經》定義為舉之有餘,按之不足,造成後學認為浮脈部位表淺,輕手即可得,輕手即三菽之重之浮取,脈形清晰有力,稍用力按,脈象相對減弱。實則切診時以手指輕輕接觸寸口脈管即可得高頻收縮類細弦有如觸摸細毛的感覺,此為毛脈,為外感脈,此在判斷外感脈相當重要。如稍用力,脈象相對減弱則屬浮脈類,為陰不足之脈,非仲景傷寒論所提外感之浮脈。浮脈參考脈圖如下:
脈圖特徵:輕按時主波幅較高,且搏動力量大,中取、沉取時主波幅稍低,外感邪氣時,主波幅上緣可見收縮尖端,切診時輕虛以浮,來急去散如毛狀。2
(2)沉脈:輕觸不應,重按始得脈形清晰。《脈經》:「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指得是脈搏顯現部位深沉,切脈輕取、中取時脈不明顯,重取時脈象有力,不包含脈率或脈形等內容。臨床應用上上沉脈主要指沉取時脈搏動之異常,表裏病,所以按久愈微,為陽氣式微,屬裏虛,按久不衰,則為陽氣郁伏,屬裏實。沉脈參考脈圖如下:
脈圖特徵:右寸、尺脈其氣來沉以搏,舉之不足,按之有餘。
 
(二)依速率分類
(3)遲脈:遲脈的脈搏頻率每分鐘低於60下,一息(一呼一吸)三至,來勢緩慢。
單純的遲脈指脈動一息三至,每分鐘不足60次且脈律規則,每一脈搏脈力基本相等,不拘脈象形態和脈體大小,但臨床所見遲脈常為遲而弱為虛證。若遲而滑實,則為心臟傳導異常,除氣滯血瘀外,其陰陽尚充,常為實證。
(4)數脈:數脈是指脈的頻率較正常為快的狀態,一息六七至,去來急促。切脈時,一息脈動六七至,約每分鐘 90 次以上,切診為數脈時,以脈的速率為主。
 
(三)依脈流利度分類    
(5) 滑脈:基本特徵為脈搏來去流利通滑。切診脈來時可感到有應指圓滑,速來即去的徵象。滑象顯著,在脈搏起動的瞬間,有數搏之感,如觸潤滑的圓珠在盤中滾動一般。滑脈參考脈圖如下:
脈圖特徵:主波(P波)高且陡直,且重搏波(D波)明顯,射血速度快,且血管順應性(Compliance)好的流利脈象。
 
 (6) 澀脈:澀脈是指下感覺不流利的脈象,如雨拈沙,如輕刀刮竹。切脈時,主要用細辨脈體有往來不利、遲滯不前的感覺。脈澀而堅者為太過,澀而小弱為不及。澀脈參考脈圖如下:
脈圖特徵:澀脈主要為血流不順暢,發生情況有二,
(一)血流足但不順暢的血管,表現上升支不平滑,有明顯不平的切跡。
(二)為血流不足的澀症,表現為主波幅小,上升與下降支皆緩慢。重搏
波不明顯。
(四)依脈緊張度分類
(7) 弦脈:弦脈的指下感覺是,脈來搏指有力,端直以長,如按琴弦。弦脈主要是血管受到外界刺激後產生收縮,切診時可感覺脈管收縮,切脈時,一種為輕按應手,重按不移。另一種有如觸摸撥動的琴弦,指下挺然,如按琴弦有繃急的特點。因此弦脈特徵,一種為輕按應手,重按不移,此為動脈硬化無病之弦脈;另一種有如觸摸琴弦,指下挺然,如按琴弦有繃緊的特點。弦脈參考脈圖如下:
脈圖特徵:弦脈,一種是血管受到外界刺激後產生收縮,切診時可感覺脈管收縮,脈波表現可見重搏波前有一高頻收縮之明顯鼓起(如上圖)。一種為輕按應手,重按不移,此為動脈硬化無病之弦脈(如下圖)。
 
(8)緊脈:脈來有如牽繩轉索,為脈管收縮緊繃,如傷寒論.辨脈法說:「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切脈時,感覺血管向內收縮,脈動搏指舉按皆有力,脈形繃急,上下左右彈人手。
脈圖特徵:緊脈,脈來有如牽繩轉索,為脈管收縮緊繃。切脈時,感覺血管向內收縮,脈動搏指舉按皆有力,脈形繃急,上下左右彈人。脈波表現與弦脈相似,可見重搏波前有一高頻收縮之明顯鼓起,所以常弦緊並稱。
 
(9)牢脈:牢脈是沈實有力、形大弦長的脈象。李中梓說:「牢有二義,堅牢固實之義,又深居在內切脈時浮取應指,重按有力。弦大而長,勁而不移,故大多屬實,有太過而無不及。」。
(10)革脈:革,鼓皮革也,革脈指浮弦而中虛,如按鼓皮的脈象,表現在脈體浮取弦大而按之無力中空。此血容量不足,不能充滿脈道,故形如鼓皮,內虛外急。切脈時浮取即得,搏指強直,重按中空,如按鼓皮,內虛空而外繃急。
 
(五)依脈力分類
(11)弱脈:弱脈是浮取、輕取不明顯,沉取細軟但仍搏動無力。因此,弱脈,脈來浮中取搏指無力若無,沉取較明顯但脈道仍細小無力。切脈時輕舉無有,沉取方得,細弱無力,重按欲絕,脈勢無力,不任重按。弱脈為虛損不足之脈,均主虛證。
(12)濡脈:濡脈是浮取細軟無力,沈取更小弱的脈象,切脈時浮取即得,細軟無力,中沈取更小無力。濡脈為無力脈均為虛證。
(13)微脈:微脈是細弱不明顯,欲絕非絕,似有若無的脈象。切脈時,指下感覺脈體細而應指軟弱,似有若無。
(14)虛脈:脈象為浮中沈皆大軟無力,切脈時輕中沈取,應指脈皆明顯但大而無力,表現脈管的緊張度低,脈管內的血液充盈度不足。
(15)實脈:脈象寬大,搏指有力,浮、中、沈三候皆然。切脈時浮取、中取、沈取皆有力,脈體寬大,其勢來盛去亦盛,為脈管內的血流充實,血管壁張力較大。
(六)依脈寬度分類    
(16)洪脈:脈來如洪水之波濤洶湧狀,形大且外鼓,切診時脈體寬大有力。切脈時輕按即感覺脈體有力,中沉取仍寬大有力,沉取脈力稍減,有來盛去衰之勢。
(17)細脈:指下感覺脈體如線,小於尋常,又稱小脈。切脈時,應指往來細小如線,而形體顯然。
(七)依脈均勻度分類    
(18)結脈:脈來緩慢而有不規則的中斷,因此,結脈是指脈率比較緩慢而有不規則的歇止。切脈時,指下脈來不數或遲或緩,時有歇止,止無定數。因此,脈來可為脈來緩或遲,時一止復來。
(19)代脈:指有規則的歇止脈,切脈時脈來較遲緩,伴有規則的歇止,間隔時間較長,即遲中一止,良久復來。
(20)促脈:促脈是指脈率急速快慢不定,其間有不規則的停止。切脈時,應指多急速,或偶夾遲速不齊,時有脈停止現象,止無定數。
 
三、脈診儀的研發情形
脈診儀的研發從1950年代開始中國大陸地區即已經開始研究,至目前為止,國內外研發脈診儀的學者有很多,目前主要的研究中有具體成果者綜述如下:
(一)台灣地區至目前為止,已有許多人研究發展,其中較有特色者,可以下列三位不同專家為例說明。
1.中國醫藥學院汪叔游教授自1976年起,開始研發脈波儀,他將壓力感應器、類比數位轉換器、多頻道記錄器…等結合製成脈診儀,使脈波圖、心電圖及脈波一次導函數圖同步顯示,並記錄寸、關、尺與浮、中、沈等不同部位,以中醫理論為出發點來判讀脈波,目前臨床上已針對數十種不同疾病或證型做出研究,取得可觀的成績3。目前市面上科隆公司所出產的PDS-2000型脈波儀,即是以相同原理而改良其操作介面,所製成的進階型產品。
此脈波儀研發的時間較久,所使用之感應器靈敏度及線性度較不理想,在取得脈波圖時是採用人工操作,所採用的定壓標準是以理想體重做為估算標準,易產生誤差,每名患者測量所需平均時間為20至30分鐘。
2.魏凌雲教授於1980年起利用頻譜能量比配合脈經中寸、關、尺與臟腑間的關係作為健康參考指標,認為正常人脈波的能量都集中在10Hz以下,這能量SER在低頻能量(10Hz以下)與高頻(10Hz以上)能量比大於100以上時,即處於健康狀態,反之則為氣衰4。這種以頻譜做為分析人體能量的方式,簡便且有實用價值,可做為醫師對病人初步診斷的參考,此脈診儀在取得脈波圖時是採用人工操作,其所施加的壓力並無特定的標準,所得到的診斷僅有正常與氣衰兩種,無法做更詳細的分析,中醫師臨床使用時的參考價值較少。
3.中央研究院王唯工教授於1987年起,針對脈波進行多項研究,其利用傅立葉轉換,分析脈波,發現不同頻率共振波的強度各與不同臟腑的健康狀態相關連,並且藉由血液流體模式5、動物模型6、針灸刺激7、8、藥物給予9、10、臨床疾病11、12等等不同的研究,驗證其相關的理論,為脈診儀的研究開創了一個新的視野,成功地建立以頻域法來分析脈波的模式,亦為未來脈診儀的研究起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在取得脈波圖及施加壓力兩方面與上述魏氏之脈波儀相同,並未達到標準化的程度,在分析脈波的原理上並未區分部位,此對中醫的研究而言,稍嫌不足。
(二)中國大陸脈診儀的研發在1980年以前,所使用的設計原理,不超出前述本院汪叔游教授所設計的範圍之外,故不再贊述;而至目前為止,具有代表性的脈診儀有以下三種:
1.BYS-14型脈象儀,此型為北京醫療器械總廠所生產,其主要特點為具有脈波圖、微分圖、心電圖及心音圖共四個頻道,感測器採用應變式剛性圓觸頭懸樑式13, 此產品與目前科隆公司所出產的脈波儀設計原理上相似,其感測器的重複性與靈敏度尚可,但對脈象的深淺、粗細並無法測得,且量測脈波圖的程序繁雜,容易產生誤差。
2.MX-811型脈圖儀,南昌無線電儀器廠出產,其特點為採用以水銀稀鹽水和乳膠膜組成的液態傳感器,使動脈血管搏動信息轉換為相應的電阻變化量,由於所測電阻的變化及水銀的多少、鹽水的濃度及乳膠的厚薄、鬆緊有關,溫度的變化也會對訊號產生影響,故其準確度及重複性均較差14。
3.MX-3型脈象儀,上海醫療器械廠研究所生產,採用梯形剛性觸頭懸臂樑式感測器15,其脈診儀的製成原理及特性不出BYS-14型脈象儀之範圍,其優缺點亦同BYS-14型脈象儀。
(三)有關中醫的脈診儀,在其它國家比較欠缺相關的研究,其中較為特別的設計有下列二種,分述如下:
1.指套式脈象儀,由美國醫學博士John.H.Laud16所設計,其特色是將三個感測器固定在一個特製的手套中,操作者可任意從浮取到沉取記錄所需脈圖,此脈診儀需要醫師才能有效操作,且易受操作者本身呼吸、顫動等人為的因素影響而產生誤差。
壓力脈搏測定裝置,由日本的田口賢輝所研發17,其特點是以彈簧、加壓桿、齒輪、電動機及一門形支架組合成一感測器加壓裝置,量測脈波時所施加的壓力較能標準化,但在橫向定位上則較不精準,且需要在固定的診療台操作,對研究者及病人皆有不便。
 
重要參考文獻
1.(晉)王叔和著,福州市人民醫院校釋:《脈經校釋》,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4,pp.7。
2.黃進明:《中醫脈診圖譜診斷》,知音出版社,台北,2001,ch4:151。
3.汪叔游:《中醫脈證學》,啟業書局,台北,1989,ch7:102。
4. Wei, L . Y.:A new scientific method of pulse diagnosis,American Jounal of Acupuncture,1984,12(3):205。
5.W.K. Wang,Y.Y. Lo,T.L. Hsu,and Y. Y. Wang-Lin:Resonance of organs with the heart. In Young, W.J.(ed),Biomedicial Engineering,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Hemisphere, Washington D.C. 1989,pp.259-297。 
6.S. T. Young,W. K. Wang,L. S. Chang,and T. S. Kuo:The filter properties of the arterial beds of organs in rats,Acta. Physiol. Scand.,1992,145:401-406.
7.W.K. Wang,T.L. Hsu, H.C. Chang,Y.Y. Lin Wang:”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Tsu San Li(St-36) on the pulse spectrum”,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13(2):121-130,1995.
8. W.K. Wang, T.L. Hsu, H.C. Chang, Y.Y. Lin Wang:"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Tai Tsih(K-3) on the pulse spectrum."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Vol.XXIV, No.3-4, PP.305-313, 1996.
9. W. K. Wang, H. L. Chen, T. L. Hsu, and Y.Y. Lin Wang:"Alterations of pulse in human subjects by three Chinese herbs,"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 Vol.XXII, No.2, pp.197-203 1994.
10. W.K. Wang, T.L. Hsu, Z.Y. Huang, Y.Y. Lin Wang: "Collective effect of Chinese Formula- A Study of Siao-Jian-Zhong Tang"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Vol.XXIII, No.3-4, pp.299-304, 1995.
11.C. Y. Chen, W. K. Wang, T. Kao, B. C. Ben and C. Chiang: "Spectral analysis of radial puls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uncomplic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Jpn. Heart J., Vol.34, pp.37-49, 1993.
12. W.K. Wang, J. Tsuei, H.C. Chang, T.L. Hsu, Y.Y. Lin Wang: "Pulse spectrum analysis of a chemical factory workers with abnormal blood test."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Vol.XXIV, No.2, PP.199-203, 1996.
13.費兆馥:《中國脈診研究》,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上海,1991,pp.90。
14.黃獻平,李冰星:BYS-14型心電脈象儀與MX-811型脈象儀的比較,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9,19(1):66。
15.李景唐,孫漢鈞:MX-3型脈象儀的研究設計,醫療器械,1980,5:20-23。
16.John. H. Laub:A new non-invasive pulse wave recording instrument for the acupuncture clinic,American Journal of Acupuncture,1983,11(3):11。
17.田口賢輝:壓力脈搏測定裝置,公開特許,昭和 56-158642。